1375691490245  

陶涵:

當年我完全無法想像,國民黨那種穩定的獨裁體制,又加上外省族群的支持基礎下,政權怎麼可能和平轉移給多數台灣人。

但在研究蔣經國多年後,我深信他的性格深具民主、平等與同情心。

我認為蔣經國一開始為仁慈的專權者,之後為半支配的民主主義者,最後為完全的民主主義者。

                                                                                 (美國資深外交官)

蔣經國的特殊點在於,他對台灣嚴格來說沒有太大的功過,但印象深刻倒是有的。君不見他的頻繁下鄉走動、民間友人、積極拉近與民間的距離、和人民站在一起,都成為他的子弟兵宋楚瑜、馬英九的學習對象?但這其實是學蘇共的,這種強調人民的精神,是留學日本、相信德國顧問「槍桿子出政權」理論,甚至在政治上有點傾向法西斯的蔣中正所不熟諳,也是蔣經國會在老蔣被妖魔化的同時出現BUFF的原因。

()過錯

   1.特務與黑道介入政治

   任顯群、林宅血案、江南案這些震驚一時的血案是在誰任內發生的?就是蔣經國,雖然相關人員沒把案件延燒到上層,但你會相信這些大案件都是下層主動做為,在我看來很難說是下層「揣測上意」所為,說沒有上層授意就能下去做,我不信。說是棄車保帥之術,是比較有可能的。

   2.威權統治

   雖然極力營造親民形象,但黑名單、無所不在的特務機構,還是難改其威權統治的事實。也造成許多人在他死亡後仍然要去靈堂謁靈,並要痛哭流涕以防不測的詭異現象。(據傳當日電視八點檔突然變黑白)

   3.選舉公平性仍有問題

   施性忠選上新竹市長卻莫名其妙被解職,之後還要入監服刑,但入監前他宣布要在群眾前現身,一把勒住他脖子的不是警察,竟然是國民黨新竹市黨部主委,這正常嗎?翁金珠之夫劉峰松要在彰化選國大,卻因言論煽惑內亂於民國70年被捕,這種類似的案件還是存在,人民仍然沒有能夠在候選人間做真正的選擇,離民主選舉還是有段距離。

4.獨裁的推動者

   蔣經國正是國民黨獨裁的推手,他是民國三十年代末早期白色恐怖的執行人,光是被警察鎮壓槍決的就有1800028000人,比例上相當於殺害二十萬美國人,像這樣的警察國家,要進行民主改革十分困難。

5.好大喜功

   李國鼎曾經批評過蔣經國好大喜功,十大建設其實是當時許多經建計劃的構想或是即將收成的政績,但為了給蔣經國內閣借勢,就把這些歸納為十大建設,把勞動果實交給蔣內閣。而後李國鼎被冰凍,最後丟到新成立的冷衙門「國科會」去,但李國鼎是個腦袋很能轉的人,最後國科會做得有聲有色的,反而讓台灣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

()功績

   1.經濟發展

   蔣經國任用的人多半都是蔣中正留下的班底,包括孫運璿(1945~64任職台電,1967~69交通部長,1969~78經濟部長)、李國鼎(1965~69經濟部長,1969~76財政部長)、俞國華(1967~69財政部長,1969~84央行總裁)、趙耀東(1971~75任中鋼總經理兼代理董事長)   而蔣中正執政時,重點是把台灣建設成「三民主義模範省」跟「反共復興基地」,蔣經國則對台灣主體性有更強的著眼,不過具體的建設行為並沒有很大差異就是。

   由於獨派幾乎都痛恨老蔣,但又無法否認兩蔣執政台灣經濟起飛的事實,所以只好把經濟建設的成就全部轉到蔣經國身上,刻意忽視蔣中正的貢獻。以達成全面妖魔化蔣中正的目的,造成很多人覺得好像有在發展經濟的是蔣經國,其實兩蔣對台灣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貢獻,就如同我前文提到的,蔣中正的時代是在打基礎,並朝工業化邁進;蔣經國的時代則是開花結果、更上層樓,而我們在經濟不自由化、貿易懼怕對外開放的情況下,很多經濟建設成果還是在吃兩蔣時代的老本的。

   2.拔擢本土人士

   也是順著他父親的延續,中央政府部分已經出現台籍五院院長,蔣經國任內出現兩位台籍院長,就是林洋港,不過他是在民國76年上任,算是末期之為。不像老蔣任內黃國書任立法院長長達11年之久,蔣經國任內兩任行政院長皆為外省籍,立法院長由倪文亞(劉憶如繼父)一人撐過全場,考試院長楊亮功、劉季洪、孔德成(養兒不成才,考試考不上大學,最後特權保送大學,但考生仍拜他祖先的那一位)皆非本土人士。

   地方來說,老蔣任內已經有地方自治,並隨著時間的進行日漸穩定,讓不少本土政治菁英出頭;蔣經國基本上維持不變,比較重要的象徵性人物一個是謝東閔、一個是李登輝。謝東閔從省議長、省主席、副總統算是一個突破;李登輝是蔣經國屬意的接班人,故一路拉拔。

3.解嚴與民主化

   蔣經國比較重要的事就是以下內容,解除戒嚴、開放黨報禁、開放大陸探親。

   解除戒嚴這件事,前面講過老蔣去推行地方自治,已經把台灣的戒嚴體系破壞大半,而後隨著經濟發展到1980年代。如林洋港說的「台灣哪有什麼戒嚴,我們是97%的開放,只管制那3%(還是有點誇大的成分,懲治盜匪條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違警罰法等侵害人權的惡法仍在),既然戒等於沒戒,那乾脆廢掉算了。就跟清朝渡台禁令一樣,沈葆楨要廢除時其實已經形同虛文。

   金馬從民國37年戒嚴,至民國80年李登輝時期方才解除,是世界戒嚴最久的地方,不要再說台灣本島戒嚴天下無雙了。

   黨報禁來說,其實戒嚴令本身並未提到這部分,而且兩蔣時代也不是完全沒有新報紙出現,中國時報跟聯合報都是在台灣戒嚴後才發行的(雖然是黨報,但我認為當時辦報跟資金因素還是有關,像台灣民報發行不到兩年就倒了)。主要還是避免出現不當內容啦,像蘋果日報這種喜歡兩體當版面的報紙,一定被封殺的阿。

   黨禁,民進黨不就是在黨禁解除前成立的嗎。

   開放大陸探親這很重要,應該是蔣經國最重要的作為。因為從1950年代之後,台灣跟大陸基本上沒有往來(官方密使姑且不論)。台灣從荷蘭時代之前,就陸續有福建商人來做生意,從荷蘭時代、明鄭、清代,台灣跟大陸一直有緊密的關係,即使日本殖民時代往來變少,但仍然有航班往來,而且還有茶工券等措施。像1950~1987之間那種狀態是絕無僅有,蔣經國打破這種僵持,讓台灣重新跟大陸互動,這也是一種台灣主體性思維的表現。大陸是客體不是主體,這倒不是他爸可以理解的(可能跟他和鄧小平留學時當過同學的私交也有關)

   當台灣主體跟大陸再度有所互動,無形就提高了台灣跟大陸的牽連性,還有依賴性,讓台灣離不開大陸,這對兩岸統一、反制台獨,有一定的作用。

   事實上,蔣經國會解嚴,一部分是因為他身體已經惡化到一個地步,繼任的李登輝當時權力中心不穩固,如果他不做,天曉得李登輝會不會解嚴;另一方面是駐美大使錢復傳達美方很關切這議題。所以蔣才會在他還能控制局勢的時候下去解嚴,也開始會見黨外人物如黃信介等交換意見與看法,絕對不是某人自焚換來解嚴的,往臉上貼金、造神也不是這樣的吧。

4.初步民主化

蔣經國去世的民國771月時,政權轉移的雛形就已經具備了,言論、集會和出版自由都有了,反對黨在街上示威遊行,在國民大會跟總統叫囂,並嚴詞痛批國民黨和其家族。

而且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李登輝繼任的圖片,宣誓時兩位人物是李登輝跟林洋港兩位台籍人士,沒有外省人(除了國父遺像),這不就代表政權本土化和平轉移過程?要說政權本土化與和平轉移是始於李摩西與約書亞‧陳,我是十分不認同的。

5.萬年國會終結之可能?

民國77113日那天,助手馬英九原本要向他報告,40年前從中國大陸各省選出來的老立委和老國代終於全部點頭同意要退休了。依當時規劃,不久即可舉行補選,讓台灣多數族群主導國會。大陸國代和立委雖不合時宜,但他們竟肯自願放棄薪俸,反映出蔣經國和外省菁英配合改革的決心。

6.外交上的突破?

1980年代,台灣開始浮出國際社會,成為國際上獨立的政治實體。雖然沒什麼邦交國,卻是擁有強大經濟實力而不容忽視的主權國家,比起之前弱不起眼,在人屋簷下的美國小盟邦,可以自立自強、抬頭挺胸。而碼的現金外交政策,基本上還是延續這路線,烽火外交、跟對岸玩頑童遊戲、阿Q精神,我真的不知道對拓展國際空間、提升主體性有甚麼關係,難道太陽花(中共國花)學運就能讓國際支持?我是看到美國最後天天找人放話啦。

民主是蔣經國特殊的遺產,之所以說特殊,因為蔣經國正是國民黨獨裁的推手。在他的統治下,我國是特務治國,情治人員充斥你我的身邊,在這畸形發展下要進行民主改革十分困難,首要阻力就是既得利益階級。經歷過高壓統治後,執政當局在害怕被報復的心態下,非常不願交出政權。這樣的心態,在主導高壓統治的那一代中,特別明顯。

而除了特務治國外,國民黨也被一群特殊的少數族群操控,就是蔣中正撤退來台所帶來的外省高幹。在蔣經國時代,許多要津仍然為外省族群所把持(當然跟台籍份子不足勝任諸多職位的主客觀條件有關),其範圍遍布軍事、情治、行政、立法、司法、黨政和國營企業。要推動改革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一旦危及這些既得利益的權益時,改革者必會遭到反撲,所以不管是國際上還是國內學者,鮮少有人看好留俄背景的小蔣會推動民主。

最重要的是,在逐漸僵化的國民黨統治之下,黨政軍為主的官僚體系、位居許多要職的外省族群、反共復國的意識形態、蔣家近似於中華民國的家族主義,是其舊時代的四大樑柱,不把梁柱摧毀,改革無從談起。但蔣經國卻是逐步把他鬆動,到最後在李登輝手上完全把他摧毀,這對民主程度的提升,是一大進步,但這過程精緻度卻稍嫌不足,以致在深度上仍差強人意,這或許是他始料未及的吧。

 D5QAWYy  

arrow
arrow

    大老師比企谷八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