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小學就歷經過政黨輪替,接觸過部編版、民間版編輯歷史教材的過來人,我對歷史雖說不上有多深的認識,但對於一些簡單的基本概念,我相信還是能說出幾分道理的。

     最近曾在說課綱編輯沒有台灣主體性,或是充滿大中國主義,但是我仔細思考一下台灣的歷史,要說台灣主體性,我們這些人,或者更精確的來說,是我們這些漢人(閩南、客家、外省籍)都沒有這資格來談論這個議題,或獨占、先入為主去闡釋,因為台灣在荷西時期之前,是由原住民,也就是由一群native Taiwanese居住的土地,但當時是由荷蘭與西班牙建立的殖民統治,漢人移墾是少數,遑論以漢人為主的信史、史冊。

     台灣被納入中國版圖,最早是起源於明鄭時期(澎湖更早,元朝即有設官職),但當時統治範圍主要僅限於以台南為中心的部分南部地區,這時才是建立第一個正式的漢人政權。但明鄭說實在話,就是軍閥扶植朱姓宗室的殘存政權,仍然是奉朱氏為主,而非如自由之社論說鄭氏所為無法代表已滅亡的明朝統治延續,那難道是他所認為的是,主張反清復明的政府奉清朝為正朔?

        到了施琅攻台,康熙時期才正式將台灣收為中國版圖,開始清朝兩百多年的統治,(國小康軒課本寫清領時期)這時候是漢人新一波的移民開墾潮,今日大多數台灣民眾的先人都是這時候過來的,但這時候還是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中國這概念來源已久,至少在西周就有了,做為國家最晚在漢朝),而且移民社會中,族群間難免會有衝突,這時候也沒有所謂的台灣人族群意識,或是所謂的台灣主體性。

     要說台灣人族群意識,比較有可能是因為日本半世紀統治,加上地緣因素之隔閡,在十九世紀末逐漸形成的一種地方意識,這應該是台灣意識的雛形。但是台灣人意識,則是主張台灣人的出生尊嚴,這概念是慢慢形成的,尤其是遭遇到外來的對抗或壓制時,才會意識到或慢慢出現這種概念。但在日據時期,台灣人還是用中國字、說中國話(不論是閩客方言或北京官話)、過中國節日為主,仍然是沒有一種文化或是族群的共同概念,和中國文化還是不好區分。甚至在政治上有出現過積極要讓中國統治的台灣民主國運動、同盟會羅福星領導的苗栗事件,這些都說明台灣人對於中國意識還是有情感存在。

     但是在日本戰敗後,卻出現了兩種論調,一種是認為自己打贏了,一種則是自己打輸了的情感,可見當時對於自己是哪國人,已經有不同觀點。但是大多數的台灣人,還是抱持著對於重歸祖國懷抱的期待。但光復初期,因為種種因素釀成二二八事件的悲劇,造成省籍間的衝突,形成了前往大陸回故鄉的「半山」衣錦還鄉,脫胎換骨成為台灣人的「半敵對」角色。在這種從殖民地轉為母國領地的非殖民化過程的權力移轉角色,卻是以母家與半山的結合勢力領銜主演,讓台灣人感到相對剝奪感。但不得不說就算是二二八發生時,當時台灣人對於要獨立的說法並不是主流,主張要獨立、擺脫國民政府統治的兩派為台共的謝雪紅、從事台獨的廖文毅。

     但後來老台共的謝雪紅與日後從事台獨運動的廖文毅流亡香港,中共建立政權後謝雪紅回去中共,廖文毅則是到日本發展台獨。這其中還有國際勢力的介入,美國當時確有意推動台灣托管論,並暗中支持台獨,但後來看了看,就出現師樞安的名言了。而台獨論者會認為國民黨是將台灣作為反共復興基地而建設,跟日本殖民是一樣的,他們要建立出台灣主體性而主張台獨,甚至主張台灣人與中國人是不同的民族。

     台獨原本是一種政治上的選擇也可以是建立台灣主體性的基礎,但要建立主體性的台灣意識並不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為此不惜把國民政府統治視為另類殖民統治,甚至美化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台灣的貢獻,這無疑是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地主在遭遇政治經濟上的挫折後,對體制的不滿。但這種心態是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被日本價值體系盡毀三觀,失去對自我民族、文化的信心信仰,接受日本的價值文化體系,以「日本觀點」來看事情。當然我不否認日本人對台灣經濟與現代化有貢獻,但這些貢獻是為了殖民所建立的偏差式經濟,且在戰後遭到嚴重破壞,若從日本經濟圈中脫離,將會變成失去經濟上的依存,造成民生上的重大問題。

     蔣經國曾和台灣耆老的談話中說,他住在台灣四十餘年,可說老早是台灣人了。這句話代表外省人和台灣人的感情上有所連結,構成一種新的認同,過去的「我是中國人」之認同外,又多了一種選項。不失為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建立起一種自主的、主體的「台灣人意識」的契機。台灣的本土化,應該是要基於普世價值,包含各族群利益,來促進認同感。並以各族群知各自整體意識所形成,是多元、開闊、健全的共同體,而共同體並不是說各族群自我主張、互不相讓,隨便湊一起的沙拉拼盤,這樣就算建立成功。因為這無法凝聚成一種集體意識,要不分族群、彼此疼惜、相互祝福,以開放的胸懷、穩健的腳步,共同經營台灣。(末句出自李登輝演講稿)

     至於「政府遷台後,我國主權範圍仍及於全中國,惟治權不及於大陸地區」這句話,我們不妨在號稱具有民主正當性,由朝野各黨推舉出的人選所制定的憲法增修條文看到一點端倪。依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所敘述,可知我國目前為分裂國家狀態,分為自由地區與非自由地區,這是代表民意的各黨代表所制定,但是具體領土就難以界定。要說民國政府已經滅亡,或是要認為中共是個國家,都可能是違反這規定的。

      最後,我僅以一句話做結,代表對歷史的一點感觸。歷史的是非是千秋萬世的公道,並非用一黨或一個政權就能壟斷其是非,需知「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如斧鉞」。否則,歷史就失去其讓人減少武斷與誤斷的教育意義和參考價值。期許大家能超脫這些框架,共同追求未來的光明,企求超越今天的自我,共同為中華民國、台灣的明天而努力。

arrow
arrow

    大老師比企谷八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