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24609  

(解嚴令之文書)

1974年的天涯海角之國─葡萄牙爆發了「康乃馨革命」,葡萄牙邁向轉型為民主國家之路,這也成為杭亭頓著作中「第三波民主化」的發韌。而在13年後的花綵列嶼末端的台灣,也因為解除戒嚴,而逐漸走上民主化的道路。

  民國77113日,在臺北榮民總醫院的搶救中,一代政治強人中華民國的總統蔣經國逝世,伴隨而來的除了民眾的哀戚(隨後全國暫停娛樂活動),還有政權和平轉移與本土化。晚年被糖尿病所折磨的蔣經國,嚴格說起來這一生對台灣並沒有太重大的過失,要說比較明顯的,應該就是江南案、林宅血案等;而他在人生的最後歲月中做了很多事,這些事的意義在於讓世人記住了這個政治強人,於歲月最後盡頭,做出了超越他前幾十年所有功績的一系列決定,這些決定至今仍深深的影響著整個大中華地區的人。

  對蔣家攻擊最厲害的李敖曾經評價過蔣經國,說他是「開明的皇帝,專制的總統」,李敖的這番評論是十分的中肯的。回顧蔣經國的一生,從留學蘇聯的艱苦,到整治贛南的成功,上海「打老虎」的失意,再到來到臺灣的勤奮耕耘。他經歷了太多事情,使他知道了民間的疾苦,也對他後來執掌臺灣的一系列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蔣經國並不十分懂得民主,真要說的話他是民本,他的思想與作風是「社會主義的包青天」,也就是古代中國好官的形象,與他在蘇聯(尤其是西伯利亞勞改的心得)學的蘇共那一套,也就是和民眾走在一起廣聽民瘼,但對於貪官汙吏卻是手下不留情(親人貪污14萬美金,直接抓去關);但他用人上面還是偏於保守的,黨政軍情機器主要還是由外省人所掌握。

  民國67年蔣經國依憲法規定從嚴家淦手中接過總統大位,開始登上了政治生涯的巔峰。可是好景不長,就在他繼位的後一年裡,他不得不面對中美斷交、美麗島事件一系列政治事件,面對日益變化的國際局勢、一連串的外交挫敗和臺灣內部本土化的日益高漲,必須對於國民黨統治的政治正當性予以調整。意識到只有持續發展經濟、落實政治民主、建立更開放的社會,在臺灣的國民黨政府才可以繼續維持。他開始有意識的實行「催臺青」政策,提拔林洋港、謝東閔、李登輝等臺灣本土籍精英。同時民國75年在余紀忠的勸告下,默許了民主進步黨的成立,並未採納國安單位強力鎮壓的請求,這種種一切都預示著變革的到來。(根據余紀忠與王作榮的回憶,當時中時記者回報的消息是參加的人物有的早去早溜,有的觀風望色很晚才去,有的去了先找好逃生路線,哪裡像革命壯士了)

  與其父蔣中正的嚴肅、高高在上(老蔣本人應該是偏德日的法西斯)不同的是,蔣經國喜歡走入人群,他經常穿著一身白色夾克衫(愛女蔣孝章所贈)或是青年服,上山下海走入老百姓中間。他成為臺灣政治人物下鄉的始祖,以下鄉走訪與親民的活動,用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同時也開始注重偏鄉鎮建設,落實水電及基礎醫療衛生建設,減少城鄉差距。老百姓吃什麼,他就吃什麼,從不擺架子。使得普通的老百姓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和認識這位平常高高在上的領導人,蔣經國從而獲得了「親民」、「愛民」的美譽。他的那一身夾克裝和走透透的親民作風,也成為了後來所有臺灣政治人物的學習典範。

  民國75年的立法委員增額選舉,民進黨拿下了近三成的得票率,當年毫不起眼的黨外勢力已經日益茁壯,開始動搖國民黨的統治基礎。面對日益高漲的臺灣本土派勢力,經國以「老百姓的事情一定要用心去做,我也可以講是臺灣人啊」,一再表示自己既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的身份,民國76年被病痛折磨的蔣經國覺得時日無多,他必須給未來和國家一個交代。同年715日,《國家安全法》開始施行,同日正式解除在臺灣實施了三十八年的戒嚴,蔣經國確定「法統在法不在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在變」,民主改革不可逆轉。隨後又解除實施了三十多年的黨禁和報禁。同年開放兩岸探親,使的隔絕了30多年的兩岸人民得恢復交流。

說到解除戒嚴這件事情,其實蔣中正推行地方自治,已經把台灣的戒嚴體系破壞大半(戒嚴就是全面軍管,照理說是沒有地方自治可言的);而後隨著經濟發展,到1980年代如林洋港說的「台灣哪有什麼戒嚴,我們是97%的開放,只管制那3%」雖言過其實,但也顯示戒嚴體制本身是從統治階級開始崩壞的,倒是跟清朝渡台禁令一樣,沈葆楨要廢除時,其實已經形同虛文(金馬從民國37年戒嚴,至民國80 李登輝時期方才解除,是世界戒嚴最久的地方)開放大陸探親這應該是蔣經國最重要的作為,因為從1950年代之後,台灣跟大陸基本上沒有往來(官方私底下不算)。台灣從荷西時代開始,就陸續有跟中國沿海做生意,明鄭也有何斌的走私貿易,清代就更不用說了,即使是日本殖民時期也還是多少有貿易往來,光復後台灣的日常民生用品更是從大陸買進。但綜觀台灣信史時代以來,像民國39~76年之間那種狀態是絕無僅有,而蔣經國打破這種僵持,讓台灣重新跟大陸互動,這也是一種台灣主體性思維的表現。當台灣主體跟大陸再度有所互動,無形就提高了台灣跟大陸的關連性、依賴性,讓台灣離不開大陸,這對兩岸統一 、反制台獨,有絕對的作用。

但融冰太快往往會變成洪水,當蔣經國的一系列改革政策讓其他國民黨要人紛紛質疑,曾任外交部長的國策顧問沈昌煥說:「這樣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將來失去政權!」蔣經國只回答了一句:「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作為後人的我們不能苛求蔣經國為什麼在最後才做出了這一系列的舉措,那是因為放棄手中的權力也是要勇氣的;但蔣或許也可能知道,在他身後的國民黨保守主義者們,不一定會堅持改革開放的路線,所以要趁他還在,還有能力掌握局面時就解嚴,這是受到他個人身體因素,和詢問駐美代表錢復關於美國對於解嚴與民主化意見的決策,跟某被新潮流質疑是反串、和立委打架,最後拒捕而自焚讓員警燒傷的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民國77年陽明山中山堂,當蔣經國致詞完準備乘輪椅離開時,20幾個民進黨的國大代表舉布條上前抗議,我們無法體會他當時的心情,是悲傷、失望、還是氣憤?蔣經國淡然的望著他們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十幾天後蔣經國病逝於臺北。儘管對蔣經國謾罵者有之,批評者也有之,但是直到今天臺灣歷次調查顯示,蔣經國均為臺灣人民最懷念及肯定的總統,其所展現的親民風格,獲得相當正面的評價。蔣經國對台功過雖不一,至今仍難以蓋棺論定,但他在民眾心中的印象,至今仍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他的離去,讓我國政治逐漸走出強人天空下,也代表新時代的開始,這突然的變化或許是沒有人能夠預料得到的吧。

Chiang_Ching-kuo_1987  

(蔣經國生前最後一張公開露面的照片)

arrow
arrow

    大老師比企谷八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