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91_10151355875539940_1310357834_n    

     借力使力利用學運渡過了二月政爭的驚濤駭浪後,在國民黨這列寧式政黨身兼總統與黨主席的李登輝總算是將位置坐穩了。但他面對開放探親後日漸熱絡的兩岸往來,與改革開放後的大陸,經濟實力迅速崛起,廉價的勞動力和廣大市場使眾多臺商紛紛前往大陸投資辦廠,加上民進黨在路線肅清統一後的台獨聲浪不得不對兩岸關係作出表態。李登輝在省議會時曾數次說過台獨是死路一條,也曾表態過「我不是統派,也不是獨派,我走的是正派」,便開始嘗試一改蔣經國名面上的「三不政策」,與北京當局來官方的正式接觸(兩蔣時期的兩岸密使不算的話)

 

  民國76年,行政院長俞國華面對立法委員質詢「我們現在的兩岸政策在哪裡」時,曾說「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我們現在的兩岸政策」。但我認為這是一個籠統與空泛的推拖之詞,當時雙方領導雖有同窗關係,也都有著「你拼你的經濟,我搞我的發展」這種默契,但兩岸關係除了開放探親打破近四十年的隔閡外,無太多進展。面對終止動員戡亂的呼聲與趨勢,李登輝於民國79107日宣佈國家統一委員會成立,並於民國80223日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國家統一綱領。

 

國統會跟國統綱領設立之目的是為了因應兩岸統一,並成為中華民國兩岸事務最上層的機關,其基本架構是國統會>陸委會>海基會。國統會負責原則性的東西,所以有國統綱領、陸委會負責實務性的東西、海基會負責半官方性的東西。海基會是半官方組織,主要是以民間社會團體身份去推動進行一些交流;礙於兩岸認同問題,國統會跟陸委會跟大陸方面直接交流的可能性有限,所以才會設立海基會充當政府白手套。

 

國統綱領訂出兩岸關係的近、中、遠程三階段。近程為交流互惠階段,在交流中不危及對方安全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終止動員戡亂即改變以往稱對岸為偽匪政權,而認係一政治實體),大陸應推動經濟改革(鄧小平執政時期即開始一連串的經濟改革開放)、臺灣應加強憲政改革(歷任摩西與約書亞的憲改工程)。中程為互信合作階段,兩岸應建立對等官方溝通管道(陸委會主委訪陸)、開放三通、推動兩岸高層人士互訪(海基、海協互訪)。遠程為協商統一階段,成立兩岸統一協商機構,依據兩岸人民意願,以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社會公平、軍隊國家化原則,共商統一大業,研訂憲政體制,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中國。遠程則達到國家完全統一。就國統綱領與他本人共產黨出身、自稱很了解中國大陸並有不少朋友的背景來看,我個人是不太認為這傢伙是真心挺台獨的,可能是跟外省人關係不愉快、國民黨路線分歧與權力鬥爭,才轉向反對以往自己的執政主張。

 

  不久李登輝開始尋求和大陸高層直接對話的直接途徑,民國8110月,我國的非官方組織海峽交流基金會(受託行使公權力)代表陸委會,中國大陸方面的非官方組織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代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在香港舉行會談。會談中,雙方就「一個中國」的論題分別提出了多項表述方案,但均不為對方所接受。會談結束後,雙方以電話與書信方式,繼續就「一個中國」的論題交換意見。大陸方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而我國認為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從這次會談的結果上來看,大陸的強硬態度和臺灣方面的模糊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雙方不歡而散。雙方的主要矛盾是在於對一個中國的認知上,到底誰才是代表中國這一方面存有歧見;但是同時雙方都對雙方(不論是台灣或是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上取得了共識,這也成了後來雙方在兩岸事務問題的最大公約數,相較於以前的相互敵對、封閉的情況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而這共識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九二共識,時至今日仍是兩岸談判的前提與最大公約數,基本上只要你不承認他的存在,那很多東西我想連談都不用談了所以當去年馬總統國慶談話說「兩岸並非國與國之間關係」時,很多人崩潰,我想這是對憲法解讀與國家認同上面出了問題。兩岸若是國與國關係,那負責兩岸事務的機關叫外交部,怎會是陸委會跟白手套海基會;若你們要堅持是國際關係,那請容許我先膜拜一下師樞安,過了近六十年還有人不會進化的,請在容許我說一下統神名言,真是太神啦!

 

  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頻繁,兩岸之間民間事物的問題越來越多,雙方不得不再次會談以達成解決協定。民國81年,當時的海協會致函邀請辜振甫訪問中共,海基會回覆表示有意願。雙方在經過多次預備性磋商後,將會談定位為民間性、事務性、經濟性與功能性。後在一向關心兩岸問題時任新加坡資政李光耀(來台訪問可以直接和小販用閩南語溝通,讓住在台灣近四十年對閩南語還是很陌生的蔣經國感到十分震驚的那位)的斡旋和穿針引線下,定於新加坡舉行。民國82427日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海協會長汪道涵於新加坡舉行會談。辜汪會談也是海峽兩岸自民國38年民國政府轉進臺灣以來,首度進行的正式官方級會晤。爾後雙方簽署兩岸公證書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以及辜汪會談共同協議等四項事務性協議,而兩岸由當局授權的談判機制,象徵兩岸關係的解凍和發展,引起國際社會矚目、華人世界歡迎。有趣的是時任立法委員的施明德帶領十多名民進黨公職人員抗議,認為這是國共分贓,表達反對國共片面和談的立場;但這位老兄後來的主張卻似乎和以往主張不同就是了。

 

  辜汪會談代表兩岸政治經濟會談的制度化和常態化,也顯示出官方正視對岸政權並思考兩岸未來走向,兩岸關係由原來的冰封和敵對,開始逐步接觸與交流。但是後來李登輝的種種作為卻是讓兩岸關係逐漸走向低谷,統獨爭議也日漸增溫,國家認同也開始困擾著新生代,直到兩岸關係回暖的今日,仍方興未艾。

1382029481330  

arrow
arrow

    大老師比企谷八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