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GUTS的許議長這樣嗆了立花翠之後,整個八卦板與高雄版都快暴動了,但他們忽略了民進黨在南部的一致政府只有嘉義與台南。
為何會造成這種分立政府,就跟我們的地方議員採取單記非讓渡投票制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俗稱立委舊選制的SNTV制。
因為這個制度問題很多,所以有群具有先見之明的人提倡立委減半與單一選區兩票制,讓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後一個採取此種制度的國家。
而本文主要就民國81年第二屆立委選舉到民國101年第八屆立委選舉採取SNTV制、比例代表制、混合制(含日式及德式)的席次變化,至於其他種選舉制度,等我有空再介紹吧,反正結果絕對不會讓反對份子們爽到就對了。
--以下正文--
杜瓦傑法則(Duverger's Law):
1.小選區相對多數決有利於兩黨制之形成:採單一選區多數決的國家,在一個選區僅有一名候選人當選,而且當選所需之票數,僅須超過其他候選人即可,不必達到總票數之半數以上。該種制度對小黨甚為不利,其候選人難以當選;反之,大黨之勢力會越加穩固。(例外,2010年的英國下議院為聯合內閣)
2.比例代表制有利於多黨形成:依照比例代表制之設計,每一選區可以選出若干名議員,每一政黨所獲得的議員比例,按其所獲得之選票於總票數之比例分配,該種制度能鼓勵小黨產生,並且維護小黨之存在,但仍有例外,奧地利即是。
3.兩輪投票制有利於兩聯盟多黨極化制:依該制度之設計,該黨之候人必須要在第一輪投票時,即獲得過半數之選票同意,反之則必須由一定資格的候選人進行第二輪投票。在進行第二輪投票前,各黨可以進行行利益之協商與換票,有利於多黨於該輪投票時相互支援,因而形成聯盟。
立委選舉制度淺說
一、單一選區制:每一選區選出一位當選者,又可分為下列數種選舉方式。
(一)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該制度以約略的人口數,將全國分為若干選區。選民一次只能圈選一位候選人,單一選區只選出一位議員,並以得票相對多數者當選。(代表國家:英國下議院)
1.優點
(1)代議士與選民有明顯的聯繫,可以確保當選人確實履行其隸屬選區之職責。
(2)防止極端主義的產生,激進小黨獲得席次的可能性較低。
(3)促使單一政黨政府的產生,而使政府穩定性增強。
2.缺點
(1)浪費過多選票,甚至有時在野黨之總選票可能高於執政黨。(2010年英國國會選舉,工黨得票率29.0%,席次率為40%、保守黨得票率36.01%,席次率為47%、自民黨得票率23.0%,席次率為9%)
(2)棄保效應導致選舉偏好有所扭曲。
(3)選舉制度偏向兩黨制,導致選民之選擇有限。
(4)在相對多數的情況下,政府可能只有少數支持,卻治理國家。
(5)該制度對小黨相當不公平。
(二)兩輪投票制:一選區僅選出一名議員,但當選者必須獲得絕對多數方當選,否則將進行第二輪投票,第二輪即為相對多數決。(代表國家:法國下議院)
1.優點
(1)該制度擴大了選舉的選擇性,選民可以在第一次選舉時,根據心中真正意向進行投票,第二輪時選擇較不差之候選人。
(2)可以鼓勵候選人提出中道政見,吸引最大多數選民。
(3)容易造成政黨結盟,形成強大穩定的政府。
2.缺點
(1)小黨將被迫與其他黨結盟,否則無機會勝選,對於這些小黨相當不公平。
(2)雖能形成政黨聯盟,卻使候選人因選票交易而犧牲本人政見,甚至進行利益交換。
(3)第二輪選舉時間冗長,對於選舉結果迅速確定性會有傷害。
(三)選擇投票制:選民在選票是可以根據偏好兩名以上的候選人,但應名額僅有一名,過半者當選。(代表國家:澳洲下議院)
1.優點
(1)選票浪費的情形大為減少。
(2)不會有候選人因為第二輪投票的存在,而有利益交換的情形。
2.缺點
(1)該制度還是讓許多小黨候選人在第一輪即被淘汰,無法進入議會,同樣產生有利大黨之結果。
(2)獲勝之候選人可能會擁有低度第一偏好選民的支持,而且該候選人的唯一優點,就是最沒特色的。(2000年用這制度,可能連戰會當選...)
(3)選舉結果之決定權,可能落在低度支持,但為極端民族主義的選民身上。
(4)該制度過於複雜,對於選民來說不易親近與理解,易生選舉爭端。
二、半比例代表制:亦稱為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每個選區選出兩個以上的代表,一般而言為中選區;單記係指選票僅能投給一人,而依程序由得票高的前幾名當選;不可讓渡指選票即使超過當選票數,多餘的票也不可以轉讓;比例代表性居中,對無黨與小黨有利。(代表國家:日本於宮澤喜一首相改制前、以前的我國、南韓國會)
(一)優點
1.對於小黨較為公平,可以集中選票支持一名候選人當選。
2.對於同黨候選人而言,該制度可以強化競爭,擴大選民的選擇性,並且提供候選人強化個人特色的誘因。
3.由於同一選區有諸多代議士,選民因此多了許多的代議士為其服務。
(二)缺點
1.還是無法完全滿足選舉與比例性的要求。
2.選舉制度有利於派系可以指派特定人選參選,也可以輕易贏得選民青睞,容易造成政黨派系分裂與衝突。
三、比例代表制:強調比例代表性,及每一政黨所得席次佔總席次比,應與其所獲選票占總選票之比例相符合。(代表國家:俄羅斯、義大利、以色列)
(一)優點
1.從保護小黨的價值來看,該制度可產生高比例性的結果。
2.鼓勵選民認同國家與地域,而非僅認同某一選區。
3.有諸多代議士,選民因此多了許多的代議士為其服務。
(二)缺點
1.還是無法完全滿足選舉與比例性的要求。
2.選舉制度有利於派系可以指派特定人選參選,也可以輕易贏得選民青睞,容易造成政黨派系分裂與衝突。
四、混合制
(一)聯立制(附帶席位制):由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加上政黨比例代表制選出;通常政黨比例代表制的部分都設有門檻;先以政黨所得的選票計算總席次,再扣掉政黨已經擁有的地方席次,剩下的席次由不分區的代表取得,如果不分區的席次不足以填補區域產生之席次,總席次還可以因此增加,因此稱之為附帶席次。(代表國家:德國、墨西哥、紐西蘭)
1.優點
(1)具有綜合性的本質,可兼顧選區代表性與選舉公平性,政黨名單程序可確保整個國會具有比例代表性。
(2)雖然該制度具有廣泛的比例性,但是仍可維持單一政黨政府的可能性。
(3)允許選民從一個政黨中選擇一位區域代表,但是支持另一政黨組成政府。
2.缺點
(1)維持單一選區制讓高度比例代表難以達成。
(2)選區規模過大,有損選區的代表性。
(3)政黨高層的權力會相當大,政黨不僅可以決定誰能進入安全名單,或誰必須在選區內進行選戰。
(二)並立制:選民在區域選舉與比例代表上可投兩票,選民在區域選舉的部分以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決定之,兩票分別計算。各政黨在比例代表上所獲得的席次與區域選舉無關。(代表國家:我國、日本、南韓、烏克蘭)
1.優點:與聯立制相同,且造成穩定政府的可能性更高。
2.缺點:與聯立制相同,且如以促進政黨之選票席次比例性來看,並立制較聯立制為差。
--
本土實證經驗
以下為各黨區域立委得票率變化
1989年(增額立委選舉) 1992年第二屆立委(161席) 1995年第三屆立委(164席)
國民黨 57.04% 國民黨 53.02% 國民黨 46.06%
民進黨 16.35% 民進黨 31.03% 民進黨 33.17%
其 他 16.35% 其 他 15.95% 新 黨 12.95%
(含無黨籍與其他黨) 其 他 16.95%
1998年第四屆立委(225席) 2001年第五屆立委(225席) 2004年第六屆立委(225席)
國民黨 46.43% 國民黨 28.56% 國民黨 32.80%
民進黨 29.56% 親民黨 18.57% 親民黨 13.90%
新 黨 7.06% 新 黨 2.61% 新 黨 0.12%
其 他 16.05% 民進黨 33.38% 民進黨 35.72%
台聯黨 7.76% 台聯黨 7.79%
其 他 9.12% 無 盟 3.63%
(泛藍49.74%、泛綠41.14%) 其 他 6.01%
(泛藍50.48%、泛綠43.51%)
2008年第七屆立委(79席) 2012年第八屆立委(79席)
國民黨 53.48% 國民黨 48.12%
無 盟 2.25% 無 盟 1.08%
民進黨 38.65% 親民黨 1.12%
台聯黨 0.96% 新 黨 0.08%
其 他 4.66% 民進黨 44.45%
(泛藍55.73%、泛綠39.61%) 其 他 5.15%
在2000年之前,各黨得票率為超穩定結構,泛藍為56+-3%的得票率、泛綠為30+-3%的得票率,但席次率將於稍後計算,而民進黨在2000年後,得票率節節上升,但席次率則不一定。
以下為各黨立委席次率變化
1992年第二屆立委(161席) 1995年第三屆立委(164席)
國民黨 59.00% 國民黨 51.83%
民進黨 31.68% 民進黨 32.93%
其 他 9.32% 新 黨 12.80%
其 他 2.44%
1998年第四屆立委(225席) 2001年第五屆立委(225席) 2004年第六屆立委(225席)
國民黨 54.67% 國民黨 30.22% 國民黨 35.11%
民進黨 31.11% 親民黨 20.44% 親民黨 15.11%
新 黨 4.89% 新 黨 0% 新 黨 0%
其 他 9.33% 民進黨 38.67% 民進黨 39.56%
台聯黨 6% 台聯黨 5%
其 他 4.67% 無 盟 3%
(泛藍50.66%、泛綠44.67%) 其 他 2.26%
(泛藍53.22%、泛綠44.56%)
在舊選制中,各黨得票率與席次率之差距,並沒有說很大,在民進黨執政期間甚至隱然有兩黨制至多黨制的情形產生,但在實施新選制之後,則又不同了。
2008年第七屆立委(79席) 2012年第八屆立委(79席)
國民黨 77.21% 國民黨 61%
無 盟 4% 無 盟 3%
民進黨 16% 親民黨 1%
台聯黨 0% 民進黨 34%
其 他 2.79% 其 他 1%
(泛藍84%、泛綠16%)
有沒有看到很神奇的事,民進黨得票率一直上升,但席次率卻突然下降,我怎麼有種自殺修憲的感覺,但戰鬥力依然不減就是了,比他們的高雄市議員戰鬥力強多了,而且是刪除歲出預算兩億,怎變成刪除預算57億無法做事,怪怪。
--
換角度思考,改用其他選制
一、比例代表制
1992年第二屆立委(161席)
國民黨 53.02%→63.08%→ 102(+-0)
民進黨 31.03%→36.92%→ 59(+8)
其 他 15.95%→0
1995年第三屆立委(164席)
國民黨 46.06%→49.97%→82(-3)
民進黨 33.17%→35.98%→59(+5)
新 黨 12.95%→14.05%→23(+2)
其 他 16.95%→0
1998年第四屆立委(225席)
國民黨 46.43%→55.91%→126(+3)
民進黨 29.56%→35.59%→ 80(+10)
新 黨 7.06%→ 8.5%→ 19(+8)
其 他 16.05%→0
2001年第五屆立委(225席)
國民黨 28.56%→31.43%→70(+2)
親民黨 18.57%→20.43%→46(+-0)
新 黨 2.61%→ 2.87%→6(+5)
民進黨 33.38%→36.73%→82(-5)
台聯黨 7.76%→ 9.34%→21(+8)
其 他 9.12%→0
泛藍122席、泛綠103席
2004年第六屆立委
國民黨 32.80%→34.90%→79(+-0)
親民黨 13.90%→14.79%→33(-1)
新 黨 0.12%→0
民進黨 35.72%→38.00%→85(-4)
台聯黨 7.79%→ 8.30%→19(+7)
無 盟 3.63%→ 3.86%→9(+3)
其 他 6.01%→0
泛藍121席、泛綠104席
在舊選制中,泛綠無法過半,所以民國94年和國民黨一起修憲,但民進黨堅持要採取日本的並立式選舉,以下就以兩種方式來計算席次數。
一、並立式選舉(現行制度)
2008年第七屆立委 政黨票+分區
國民黨 81+20→101
民進黨 13+14→27
親民黨 1
無黨籍 1
無 盟 3
2012年第八屆立委 政黨票+分區
國民黨 48+16→64
民進黨 27+13→40
親民黨 1+2→3
無黨籍 1
無 盟 2
二、聯立式選舉(德國式)
2008年第七屆立委 政黨票+分區
國民黨 總席次為58.12%X113=66 →無法取得不分區席次,僅有分區席次81席
民進黨 總席次為41.88%X113=47 →不分區席次為47-13=34
親民黨 1
無黨籍 1
無 盟 3
總席次為133,泛藍86、泛綠47
2012年第八屆立委 政黨票+分區
國民黨 總席次為0.4759X113=54 →不分區席次為54-48=6
民進黨 總席次為0.3698X113=42 →不分區席次為42-27=15
親民黨 總席次為0.0586X113=7 →不分區席次為7-1=6
台聯黨 總席次為0.0956X113=11
無黨籍 1
無 盟 2
總席次為117,泛藍57、反馬陣線為60
反馬陣線過半!
三、比例代表制
2008年第七屆立委
國民黨 0.5812X113=66
民進黨 0.4188X113=47
2012年第八屆立委
國民黨 總席次為0.4759X113=54
民進黨 總席次為0.3698X113=42
親民黨 總席次為0.0586X113=6
台聯黨 總席次為0.0956X113=11
國民黨為54席、反馬陣線為59席
反馬陣線過半!
--正文分隔線--
People will die if they are killed.
人不做死就不會死,怎麼就是有人搞不懂呢?
不知道會不會又有人問我說這資料是不是假的或是被動過手腳的,或是直接問這資料代表甚麼,我就先講明了吧。
我這些資料都是刻板無味的數據,一堆不含任何感情的數字,就只是觀察與比較的數字換算。
在這種狀況之下,反對者們一般會產生三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一、把自己的個人理智消除,將自己化作抗爭者這個巨大機械上的一個零件,而開始謾罵文章與數據資料,一切都是為了意識形態而服務,然後將這個輪回繼續下去;二、放浪形骸,將自己變成,或者說偽裝成一個中立選民,政黨自然不會在明面上在自己身上付出多大心力,反而會因為他的立場而將他養起來;三、在為政黨服務的同時,通過放浪形骸來緩解自己的壓力。
當反對者們開始這樣的時候,我就知道我的目的已經達成了。透過吱村大崩潰,上演吱村大爆笑,讓我這平板無奇、如機械般的數據,可以使我從中取得……愉悅。